防爆秤屬本質安全型電器設備,適用于爆炸性物質和危險場所的稱重計量,整機設備(包括秤臺,傳感器,稱重儀表)均可置于易爆危險區.采用LCD顯示,高阻抗稱重傳感器,內置防爆電池盒,直流供電,4節1號普通干電池可用200小時(高性能堿性電池可用500小時). 防爆電子秤功能豐富,操作簡單,零位,去皮,穩定,電池不足和秤功能停止狀態指示,自動進行功能檢測,并將檢查出的異常情況顯示出來,提示用戶正常使用,便于故障排除.秤體,稱重傳感器,接線盒在易燃易爆1,2類危險區,稱重儀表置于安全區,中間采用關聯設備安全柵連接的臺秤,地上衡,汽車衡,稱重模塊(料斗秤),皮帶秤,自動裝料秤等各種稱重系統.是目前最為昔遭的防爆形式.供電:交流220v.
在中國,秤的出現很早。就出土實物而言,春秋中晚期,楚國已經制造了小型的衡器 — 木衡.銅環權,用來稱黃金貨幣。完整的一套環權共十枚,大體以倍數遞增,分別為一銖、二銖、三銖、六銖、十二銖、一兩、二兩、四兩、八兩、一斤。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有一支戰國時的銅衡桿,這種衡器即不同于天平也不同于后來的稱桿,但與不等臂天平類似。經過逐步演化的過程,衡桿的重臂縮短,力臂加長,也就成為了現代仍在使用的桿秤。
桿秤:以帶有星點和錐度的木桿或金屬桿為主體,并配有砣(砝碼)、砣繩和秤盤(或秤鉤)的小型衡器。按使用范圍和秤量的大小分為戥子、盤秤和鉤秤3種。 桿秤是秤的一種,是利用杠桿平衡原理來稱重量的簡易衡器,由木制的帶有秤星的秤桿、金屬秤錘、提繩等組成。 桿秤由第一類杠桿組成,其重點在支點外端。稱重時根據被稱物的輕重,使砣與砣繩在秤桿上移動以保持平衡。根據平衡時砣繩所對應的秤桿上的星點,即可讀出被稱物的質量示值。桿秤的結構和制作工藝簡單,輕小,攜帶使用方便,造價低廉,但準確度低。 桿秤是人類發明的各種衡器中歷史最悠久的一種。在中國湖南長沙東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,已有各種精制的砝碼、秤桿、秤盤、系秤盤的絲線和提繩等
中國漢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,已有各種規格的桿秤砣。1989年,在中國陜西眉縣常興鎮堯上村的一座漢代單窯磚墓中,發現完整的木質桿秤遺物,其制作時間約在公元前1~公元1世紀。
古代桿秤的發展,長期停留在采用繩紐、非定量砣和木、竹、骨秤桿的基礎上,并由手工制作。直到20世紀,桿秤才由傳統的繩紐結構,逐漸改變為外刀紐與刀承或內刀紐與刀承結構。 1949年后,中國為了加強計量法制管理,先后制訂了桿秤檢定規程和國家標準。1985~1987年,中國對桿秤結構作了一次重大改革,將原來的木質桿改為金屬桿,從而解決了木質桿的計量準確度受地區及天氣影響的弊病,并適應了半機械化、標準化、通用化和大批量生產的需要。但桿秤因其計量準確度低,已漸趨淘汰。